(相关资料图)
我国加速推动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却面临紧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培养体系建设,并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划分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型医院主要职责等。
近年来,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动作活跃,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间,我国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注册申请数量总体增幅35.7%,远超过全球总体17.3%的增幅,中国创新药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量激增,伴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有的医院培养、医院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不利于研究型医生的培养。举例来说,教学医院(也就是研究型医院)的年度考核,大部分均有一定的住院天数、病房周转率、手术比例等要求。该要求更适合于社会服务型医院,对某些特种疾病、病患人群并不适用。例如,新型口服抗肿瘤创新药的临床研究数据观察,需要较高频次的实验室检查和住院治疗,在此种情况下,常规医院的年度考核模式导致临床研究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只能重患者治疗而轻临床研究,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创新药临床试验得不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支持,质量堪忧、步履维艰。同时,考核机制要求教学医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得国际认可,其目的与制药企业希望推动药物上市的终极目标存在偏差。
李燕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划分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型医院主要职责,保障研究型医院的研究任务,建立合理的研究型医院管理、培训、考评机制;拓宽研究型医生培养渠道,让更多人加入研究型医生的队伍中来;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研究型病房是医院中的一种特殊病房,其功能不是单纯治病,还承担着基础与临床双向转化的桥梁工作,是推动医学创新落地的关键。北京卫健委联合北京药监局、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已连续多年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指导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型病房,并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临床研究对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支持作用。李艳建议,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引导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让研究型医生依托于研究型病房实现个人价值,为推动更多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优质治疗药物上市。
标签: 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