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怒怼加班,掀起对加班文化的全网声讨后,当事人陈某消失了。
4月5日,一则“清明节强制加班员工怒怼领导”的聊天截图刷屏。疑似CETC成都区软件开发事业部的一名员工陈某,因领导安排清明加班,在工作群内公然抗拒,并对长期以来的加班表示愤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天早八点上班,干到晚上十一点,加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常有的事。”
“我签的是劳动合同还是卖身契?”
陈某的发言,引起广泛共鸣。因聊天截图中涉及到可能违反劳动法的情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缩写为CETC)也被卷入风波。
而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电科迅速回应,网传截图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四川省总工会亦回应,网传截图事发地不在成都,且时间发生于去年。
据四川观察报道,当事人陈某表示基于正常流程,自己已自愿办完离职手续,不愿再评论。此后,陈某再无回应。
当各方出来准备主持公道时,“受害者”却隐退了,让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有网友指出,中国电科没有“成都事业部”的说法,且部门不会以“某某课”命名。那么问题来了:当事人陈某是谁?聊天截图中的CETC不是中国电科,是哪家单位?究竟,截图中的聊天是确有其事,还是有人恶作剧伪造?
若陈某确有其人,他本人不愿再发声,成都“不认领”该公司,公司实际所在地为了避免麻烦,大概率也不会主动跳出来“认领”。若陈某是被伪造的主人公,寻找陈某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陈某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陈某的角色,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加班人的“互联网嘴替”。很多人借这个“嘴替”,表达对加班文化的厌恶,说出平时“敢怒而不敢言”的职场生态。舆论范围早已远超陈某一人的遭遇。
关注陈某,也要看见像“陈某”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加班中承受太多压抑和痛苦的一群人。单个舆论事件,终究还是要回到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关注。
公司管理层面,“白加黑”“5+2”真的有必要吗?所谓“狼性文化”“以加班为荣”是不是掩盖了运作流程低效、人员配置不完善等弊端?要求员工“常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延长时间降低工作效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还是得不偿失?
个体行动层面,在面对违反劳动法的加班要求时,员工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如何与上级有效沟通,达成双赢?如何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既在工作中找到应有的价值感,同时保留私生活的空间?
尽管“陈某”从舆论视野中消失,却让更多人在现实中“被看见”。
撰文|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