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似一株苗,不是每一片土壤都适合生长,但总有一种合适的土壤让他长得茁壮。
秦文君的《四弟的绿庄园》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篇探索少年自身价值的短篇小说,也是直面当下少年成长环境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
小说以四弟的姐姐为叙述者,向我们娓娓倾诉关于四弟的成长故事。四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殷切的希望,可是调皮淘气、喜欢搞恶作剧的四弟,却令家人爱怨参半。在这样的目光下,困惑是双重的,有低眉顺眼的四弟的困惑,也有对其失去信任的父母的困惑。房间里总是充满慌张和焦虑。
(资料图)
寒潮来临,四弟因感染肺炎而耽误了学校功课。眼看就要留级的时刻,祖父从山东乡下赶来,他“如初春第一束温馨的阳光”,给四弟带来了希望。爷孙俩合计着要一起回老家。尽管家人千般不舍,可四弟铁了心要走,最后在那个春寒裹挟的火车站上,家人们带着说不出的惶惑,目送祖父和四弟远去。
黄土地上到处弥漫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四弟如鱼入水,在日落山头、炊烟袅袅中,在清风习习、草色青青中,质朴的大地赐给四弟一种无以复加的温馨和舒展。他像变了个人似的,骨子里的灵性被点燃。他纵情在农田穿梭,架柴烧火、播种刨地,抑或是锄草打虫、挥鞭驾辕,春风得意,又畅行无阻。
一晃半年过去,父母终是放心不下,回到了乡村。当姐姐看到四弟手舞足蹈地邀请家人看他种的地,当听到四弟捧起新鲜如婴儿的地瓜时说“我把力气藏在了地里”,当感受到小栅栏围起的土地边立着一块“我的乐园”小牌,升腾起弟弟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时,姐姐忽而觉得他过得惬意、自由而浪漫,还有一点点羡慕。
祖父说:“地是实的,土是活的,有经脉有灵性,四弟他,就是迷上它,能在地里成天地劳作,还喜欢同它谈天,它是一个博大的潭,他把力量和才智还有汗滴都储存在土里,藏久了就能酿出甜蜜浓郁的芬芳。”
从此处理解四弟,我们才得以窥视他内心真实的需求。在这块温热的土地上,清香的泥土芬芳了四弟黯淡的精神世界,本真的品性烙印上自然的属性,他尽情释放生命活力,勇于实现自我,张扬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他来说,“绿庄园”仿若他的乐园,是他与外在环境“抵抗”的成果,更是心灵和精神的安放之所。
随后,母亲极力要求接四弟回家,他需要城里的生活。无奈之下,四弟像俘虏一样,两眼茫茫,被“押送”回家。一路上只有沉默不语,城市的灯光照旧扑朔迷离。
城市的生活如同一张网,不知不觉网住了出走的勇气和归来的决心。渐渐地,四弟身上那股精气神没了,像被什么蚕食了一样,懒洋洋的。
人回来了,心还留在那边。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是这样?他无从选择。
一个灵魂失去自由的孩子,心是鲜活的吗?
那一次,四弟参加学校的野游,其间他不管不顾三番五次地冲向田地里,老师同学都诧异地拉也拉不住啊,任红薯地的味道往他鼻孔里钻,他心里的火苗,在田间跃动着。最后四弟一屁股坐在松软的土地上,顿时感到脑子清爽了。
红薯地,带着沁人肺腑的芳香,干净、清澈。
母亲把四弟领回了家。他呆坐在那里,没有恐惧、没有烦恼,只有身不由己的空空荡荡。他一定是想起远方的“绿庄园”。曾经生机勃勃的“绿庄园”,此时变得讳莫如深。突然,他双肘抵桌,弓着背,一笔一画地重温着他的“绿庄园”,在城市的这一头,像要“急急渴渴地续补残缺掉一片的童年的经历”。
结尾处是开放的,是指向自我的不断打开?是成长中引渡式的拯救?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四弟不是以“妥协者”的姿态无力而无奈的成长,而是希望他重新拥有那温热的生机和活力,独立地、坦然地直面生活。
小说承载着深刻的意味,绵长的余韵令人震颤不已。它反映少年成长中的孤独、绝望与漫漫探索。作品涉及家庭、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复杂问题,进而延伸到对成人社会的反观和批判。同时,表达作家对新时期少年成长的思索。童年时代最需要的是什么?其实,生命力在哪里被消耗,就在哪里止息。唯有尊重与爱,如同冬日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才是童年的全部质地。
歌德说:“人间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其实,在每个孩子的童心里,都有一片“绿庄园”,那里藏着清晨挂满露珠的诗情,还有黄昏洒满霞光的画意。
吴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