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人生大事”,日复一日地令人牵肠挂肚——今天你排便了吗?
【资料图】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约为20%,而认为自己便秘的人群比例就更高了。便秘要怎么治?频繁拉稀又是什么毛病?5月29日肠道健康日前夕,记者采访了杨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普外科林谋斌教授,听他谈如何科学治疗便秘,守护肠道健康。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便秘40年,终于手术治好了
46岁的朱女士走进林谋斌的门诊,她脸色灰暗,身材消瘦。朱女士最大的烦恼就和排便有关。她从小就便秘,快40年了。“一开始大便干结,一周最多拉2次。后来排便周期越来越长,腹胀,没有便意,只能通过泻药来帮助排便。胃口也很差,人生了无生趣。”
检查发现,朱女士整个结肠都是扩张脱垂的,本应在中上腹的横结肠已经垂到了盆腔。通过结肠传输试验又发现,3天时间标记物只“跑”到了横结肠中段,诊断为慢传输型便秘。
林谋斌介绍,结肠传输试验是通过观察不透X光的标志物在肠道内存留、分布、通过和排出过程,以判断肠道传输功能的一种动力学检查方法。“我们为她做了手术。术后恢复到每天排1-2次大便,同时我们也给予饮食和营养方面的指导,使她整个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杨浦区中心医院十年前开出便秘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后,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林谋斌说:“便秘也是需要诊断的,不是随便定义的。偶尔几次大便干结,不一定是便秘;而有些时候即使大便是软的,也不一定不是便秘。”据最新诊断标准,如果感到排便费力、排便干结、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阻塞感、排便需要手法帮助、排便次数小于3次/周,这些情况有两项以上,又在近半年内经常发生,基本可诊断为便秘。
便秘也分型,如排便障碍型、慢传输型、混合型、IBS便秘型等。在排除因肠道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器质性便秘后,更多考虑功能性便秘。较轻的患者,从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入手,增加运动的次数,同时给予渗透性或溶剂型泻剂等药物;没有改善就要进入下一阶段的便秘分型治疗阶段;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则进行多学科会诊,如果具备手术指征,就会进入手术治疗阶段。
不恰当治疗会加重便秘症状
老年人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更容易引起便秘。还有一些老年女性的便秘,与盆底疾病脱不了干系。72岁的王阿姨存在排便困难。她每天都有明显的肛门坠胀感。明明“拉不出”,但是总感觉还是有大便堵在“出口”,非常痛苦。检查发现,王阿姨盆底松弛和乙状结肠冗长,乙状结肠脱垂进入盆腔,钻到了子宫和直肠之间,形成了一个盆底疝,导致了明显的盆底压迫症状。医生在切除结肠的同时,进行了盆底的修补,术后她的便秘和盆底疝症状得以缓解。
图说:林谋斌门诊
“便秘的成因复杂,诊断专业,如果采用了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能越治越重。”林谋斌也发现,有些患者乱用泻药,或者吃一些所谓的治疗便秘的保健品。而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肠道黑病变,反而加重病情。另外一些患者在使用开塞露通便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肛门的损伤,更加惧怕排便了。
也有人不把便秘当回事。其实,便秘除了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多种疾病,常见的如痔疮、胃肠功能紊乱等,此外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大脑功能。长时间便秘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负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
杨浦区中心医院治疗便秘采取的是多学科协作模式,包括普外、消化、超声、影像、中医、心理等8个科室。林谋斌介绍,我们常说的“顽固性便秘”,多数是指混合型便秘,这样的患者就要进行一系列完善的客观检查来分析病因,心理科还要进行评估,排除情绪或者精神因素导致的便秘,最后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涉及多个学科的协作。
最佳排便时间是晨起和饭后
网友公认的便秘解除术中,蔬菜水果、喝水、膳食纤维的地位不可撼动。林谋斌强调,多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足够量的肠内容物才能够刺激结肠更活跃蠕动。其次要多饮水,建议每天摄入约3瓶矿泉水的量。需注意,如果只进食高膳食纤维的饮食而饮水不足,则有可能加重便秘。第三,适当锻炼,避免久坐不动。第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睡醒和餐后会刺激结肠蠕动,是便意最强烈的时候,故晨起后和餐后是排便的最佳时机。最后,当外出旅行,或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时,不要压制便意,应及时如厕。
有人拉不出,有人拉太多。肚子咕噜咕噜,一天跑厕所十次的也大有人在。林谋斌告诉记者,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两个肠道问题。生活习惯、饮食、职业、劳动强度等不同,都会对肠道功能造成影响。轻症的结肠炎也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的调节得以改善,如果是炎症性肠病,还是应该及时进行规范诊治。
像便秘或者腹泻这样的常见消化道症状,有时还会暗藏“杀机”。林谋斌提醒,如果便秘和腹泻的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佳,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形状规则的大便是肠道健康的表现,大便突然变细、粪便有凹槽、附有粘液等,都是肠道出现异常的信号。“一般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任何肠道症状也应该进行肠镜筛查;如果有肠道肿瘤或者家族性息肉病史的要提前到40岁。”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