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昨天,作家马尚龙做客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主办的“静安讲坛”,与读者分享新作《上海欢言》的创作历程,品味有欢言的生活、有欢趣的日子。
马尚龙的“上海三部曲”《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分寸》被认为是认识上海、理解上海、热爱上海的专著。最新出版的《上海欢言》则是他又一部以“观察上海”为主题的文化随笔集。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余条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作者将俗语形成的环境与应用场景等娓娓道来;第二部分是对过往弄堂生活的描述,在该部分中,一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弄堂生活跃然纸上;第三部分则是与市井生活有关的话题讨论。
“我所说的‘上海欢言’,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的上海俗语。”马尚龙说,“它讲了三件事,分别是一代人的社会往事、生活里的苦事,还有趣事。”为什么说苦事的俗语却是“欢言”?他解释:“因为当年一步一步走过的生活虽然不容易,但现在看上去却能让人莞尔一笑。当中有稚趣,有野趣,有智趣,还有年代之趣。”
现场,马尚龙带来了许多老照片,配合俗语进行讲解。比如针对 “给水站”一词,马尚龙展示了一张老给水站的照片。在有给水站的年代,上海人早上都要去拎水。当时水不是24小时一直供应的,比如早上5时到9时供水的,中午就没水了,下午4时30分到6时供水,晚上就没水了,其他时候用水就是靠储水。“这就是上海的往事、生活的苦事。”马尚龙说,每一句俗语,都有着历史痕迹和社会生活的出处,每一句俗语,都足以牵出一个年代。
“2021年有部电影叫作《爱情神话》,这部电影拍的是‘小上海’,没有外滩,没有陆家嘴,就是很真实的生活,打动我们的正是‘小上海’。《上海欢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上海’。”马尚龙描绘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正是遍布上海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弄堂里的上海、烟火气的上海、角角落落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