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云 卢佳圳
6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作出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会议要求,要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破解民生难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数据显示,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不断提高;全省就业人数达7072万人,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选择在广东落地生根”,足以证明广东正用心用情用力,让幸福广东看得见摸得着,坚定交出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
七成财政支出用在民生领域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决定人心向背。十年间,广东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共同富裕之路愈走愈扎实。
首先,用好“钱袋子”为民生幸福加码,是广东增进百姓福祉的“实力担当”。近十年,广东坚持把七成财政支出用在民生领域,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稳定投入机制。据了解,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2022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1万元,同比增长4.6%。
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广东着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放眼全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本科、高职院校全省地市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加快建设,边远山区百姓“大病不出县”……用发展之力筑民生之基,广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性提升。
“在抓好民生社会事业上要‘用心用情’,这不仅有了高度,也有了温度。”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以省委全会精神为引领,在更高的起点上系统谋划民生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贫富差距,推动民生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省委全会要求,要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破解民生难题。用心用情守住民生承诺、聚焦百姓需求,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以“绣花功夫”办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落实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人每学年500元等。
以深圳市为例,市民刘先生因更改姓名需办理相关手续,他试着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提交了诉求,5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天就联系了他。据悉,自上线以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累计办理群众诉求871.8万件,平均办理时长压缩了65%,办事效率明显提升。
“民生工程”火热开工,公共服务升级提速打牢基础。今年5月10日,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广州市天河区少年宫新校区、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长兴院区)正式开工。这些项目涉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旨在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动天河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是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认为,广东长期以来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一,要更加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经济要素,在产业转型中把握新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中以更大的经济增量“反哺”民生社会事业。
以实招硬招稳定就业大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带动消费、提振经济。近十年来,广东创新探索实践,以新的实招硬招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广东切实把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00万人。截至2022年,全省就业总量达7072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目前,异地在粤务工人员2300万人,为广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全国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今年以来,广东举办了“职引未来 筑梦南粤——2023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架起市场供需匹配“立交桥”。此外,数场大型招聘会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四个片区分别举办,进一步畅通供求匹配渠道,扩大促进就业效果,推动全省就业局势稳中向好,确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均值运行在5.5%以内、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年底达90%以上的目标任务。
“就业是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也是防止返贫的主要方向。”彭澎建议,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面对新形势,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通过创新提升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整体水平,把高质量发展落实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民生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专家解读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激发企业活力实现就业稳定
省委强调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了方向指引。
彭澎认为,近年来,广东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有望在教育事业上迎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这也是人民所期盼的。“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将会大大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关键是在抓好民生社会事业上要“用心用情”,这不仅有了高度,也有了温度。
聚焦“民生十大工程”,彭澎建议说,不断加大惠企纾困力度,让广东稳企援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就业稳定。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老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是‘第一标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提到,各级政府需用实用好财政资源,因地制宜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既要增加就业岗位,也要打通人才优选的渠道。与此同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人才流通与民生领域合作。
围绕省委全会部署,彭澎建议,面对新形势,广东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通过创新提升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整体水平,把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推动民生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魏礼园
标签: